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化理念的融合——记乌审旗探索耕地质量平衡的途径

2017年,乌审旗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全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旗委十五届三次全委会议暨全旗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主动服务与严格管理相结合,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要求,创新工作举措,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建设用地保障方面。全年共预审建设项目用地51宗、787.289公顷,组件上报各类建设用地484.454公顷,目前共批回各类建设用地763.0798公顷,供应国有建设用地884.8569公顷,出让成交总价款5.197亿元。审批临时用地88宗、1650.5043公顷,审核备案设施农用地11宗、34.3683公顷,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5宗、44.0772公顷,受理并审批宅基地35户、1.1407万平方米。
(二)耕地保护方面。年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1.5903万亩,共划定保护地块7975块,签订保护责任书64份,保护责任卡7975份,设立保护标志牌21块。2016年以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共12个、5.72万亩,目前3个、1.61万亩项目已完工并通过验收,9个、4.11万亩项目已完工待验收。
事实上,一个地方环境秀美与否并不在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开发建设量的大小,而在于“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思路能否得到较好落实。这些年,我旗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只不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从政府到百姓的头脑中,“保护耕地”这根弦始终没有松懈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切实抓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一直被列为我旗耕保工作的重心。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一再强调要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监管,防止耕地占补数量不足、尤其是质量不到位问题,坚决杜绝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等现象。能不能拿出有效措施把被占用的耕地补回来、且让补充耕地的质量等同于被占耕地?对此,我旗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保护耕地,从质量抓起
——把好项目选址的质量关。近年来,我旗采取“一看二比三测”的办法,坚持科学选址,为立项提供准确的地块。“看”,即看周边生态条件;“比”,即比照图纸看地类;“测”,即实地勘查测量。结合上述过程,其项目的选址严格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选址位置必须符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区域内,符合当地的苏木镇、嘎查村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二是选址时要结合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益;三是选址注意周边的生态环境,符合当地农民意愿,同时兼顾所在地苏木镇、嘎查村的经济实力和周边环境,力争与当地主要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相一致,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创下良好的基础。
——把好规划设计的质量关。在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遴选代理机构、监理单位、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单位、测量单位、工程造价和审计单位。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单位按要求实地踏勘,进村入户征求意见,在充分尊重当地嘎查村组干部和老百姓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科学编制项目设计和预算方案;同时,组织水利、国土、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审。评审过关之后,再进行项目招投标。
——把好项目验收的质量关。2014年,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对加强耕地保护作出了新规定:占补项目补充耕地要先评定等级再验收,没有达到要求的不得验收。我局进一步细化了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质量要求,将政策落到实处,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综合评定土壤地力,根据评定结果,编制地力评定报告,同时,协同农业等其他部门,组织专家全程参与项目立项选址、规划设计、项目评审、施工和验收全过程,并对补充耕地的地力评定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二是严格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规程》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编写评定报告,明确耕地质量等别,其评定的方法,指数、系数、分等因素权重等都做到科学合理,计算过程准确无误,评定结果符合当地实际;三是项目竣工后,实地进行测量,并出具详细的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报告,确保新增耕地的数量不能减少。并且,报告必须全部通过验收,否则要求进行整改,再重新申报验收。
二、耕地质量探索平衡道路上,产生的综合效益
其一,经济效益。通过对废弃工矿地的集中改造,项目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我旗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项目复垦区位于乌审召镇查汉庙嘎查,复垦地块共1宗,面积1113.59公顷,计划复垦为农用地。为充分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将项目区与当地特色种植等基地相结合,与占补项目捆绑开发,借力助力,起到了锦上添花、1+1>2的作用。
其二,社会效益。通过对项目区山、水、田、路、林的综合整治,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通过大力推广和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耕地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尤其改善了村庄环境,项目建设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树立了国土部门的良好形象。
其三,生态效益。一是改善了村庄环境,在项目区周边进行了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解决了土地撂荒、闲置的现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美化了生态环境。二是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土壤的污染,提高农作物产品的质量,使项目区形成了绿色品牌效应,为项目区群众增加经济收入,产生良好的绿色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