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国土干部编撰的专著《春华秋实·国土情》正式出版

时间:2017-06-08 14:59   来源:    保存:

  由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丁玉厚同志撰写、编辑的专著《春华秋实·国土情》于2016年11月通过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由内蒙古爱信达教育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这本书共18.1万字,32开本,193页,标准书号为ISBN978-7-5555-0800-7。该书收录了作者30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77篇。全书内容分为三辑,第一辑诗歌、散文43篇,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国土事业的真情实感。第二辑论文、通讯28篇,是作者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大背景,对鄂尔多斯市耕地及草牧场保护、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储备、土地法制建设、构建和谐土地关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管理部门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在起步、发展、创新、完善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和特殊性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求证进一步推进我市土地管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径。第三辑土地效益分析6篇,是作者通过数学模型、量化分析手段对土地投入、产出的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探索土地报酬规律的实用性。这本书的出版,为进一步宣传、研究鄂尔多斯市国土文化建设、土地管理工作以及传播鄂尔多斯文化提供了较好的素材。 

 

  本书作者丁玉厚同志工作三十多年笔耕不辍,发表论文、调研报告、通讯以及诗歌、散文七十余篇,其中获奖二十余篇。同时,作者在多年的工作中热爱学习,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先后获国家部级、自治区厅级和市级嘉奖四十余次。 

 

  鄂尔多斯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傅金拴同志为本书作了序。《序言》写道: 

  我和玉厚是老乡,儿时就生活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敖包梁乡的刘长沟村,可谓是父辈至交了。今年他说要出一本集子让我给他写个开场白,我欣然接受。于是我细阅了玉厚集子《春华秋实·国土情》的原稿,写下了这篇短文,不知可否,只当聊以自慰。 

  敖包梁在达拉特旗的南梁外,过去是有名的穷乡僻壤。乡上有一句顺口溜:“敖包梁沟套沟,沟沟叉叉尽石头”。记得那里没有长出参天大树,供后人纳凉。但在那块瘠土上遍地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无名小草。每逢春风吹来的时候翡翠如茵,碧绿如洗。瘠土下还蕴藏着大量的煤炭、石英砂、油母页岩、陶土和我国稀有的战国红玉等泥土和石头,给这块贫瘠的土地平添了无尽的生机和无限的底蕴。 

  玉厚出生在这个地方,所以他与贫瘠的土地共生是必然的,与敖包梁厚重的战国红玉拥抱却是偶然的。因为他小时候就像小草一样稚嫩,吸取了微弱的营养不断成长。成人后却像战国红玉一样坚忍不拔。正是这块瘠土造就了他勤劳纯朴、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特性,像战国红玉一样成为一块坚韧的石头,一块多彩的石头,深藏沟底的石头,服务社会大众的石头。我以为黄金、白银、红玉很少出自良田沃土,所以我更加深信“寒门出贵子”和“深山见奇石”的哲理与真谛。 

  玉厚既是一名领导干部也是一个文人。从政多年虽有出息,我以为主要还是他的人品。文如其人,没有厚重的人品写不出壮美的诗篇,自然殊途同归,一脉相承。鄂尔多斯梁外山区那种自然环境给他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情结。如他在诗歌《敖包梁赞》中写到:“家乡敖包梁/地下聚宝藏/煤炭石英砂/玉石露脸庞/家乡敖包梁/禁牧兴圈养/种草又植树/荒山披绿装……”。这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这是他对家乡情结的抒怀,这是他对大自然变迁的一种感叹。还有象《农牧学校,我亲爱的母校》中写道:“农牧学校,我亲爱的母校/盛夏,蓝天如洗白云飘飘/你依偎在库布其温暖的怀抱/滔滔的黄河伴你走过三十五个春秋/滚滚的麦浪掀起绿色的波涛”。玉厚的这些忘情的描述,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的根所在、情所系。玉厚是文人,还表现在他观测细腻,体物入微,文中不乏有一些妙趣横生的精华之笔。如他在《在康巴什婚庆公园观赏牡丹》一诗中写道:“五月春风绿塞北/婚庆公园牡丹开/姹紫嫣红争斗艳/花团锦簇多姿彩/风前月下妖娆态/疑似仙子下凡栽/惟有牡丹真国色/众香国里最壮美/不媚不俗品自高/花开花落人皆爱/一片生机冬孕育/富贵荣华贫寒来。”又如《晚霞》中写道:“遥望西天一片红/晚霞悄悄烧群峰/和着暮色映村野/顷刻涂上胭脂粉”。这是一种平淡中见新奇,庸事中萌新意,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高尚的追求。 

  记得30多年前玉厚刚从学校毕业组织上分配他到盟农业局一个下属单位工作。那时的伊克昭盟是以农牧业为主,第一产业坐正席唱主角,农牧业生产是主战场。为了鄂尔多斯的农业发展与进步,几年里玉厚与农业战线的同仁们踏遍了鄂尔多斯的山山水水,也和农民朋友一样饱尝了从大集体到包产到户的苦尽甜来,从那时起玉厚就辛勤地笔耕,以农村、农业、农民和土地为题材写了不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存在问题又有解决措施的好文章。作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又成长为一名国土资源管理者,正如他自己所言:“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情感”。这种情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在收入《春华秋实·国土情》的77篇文章中,赞美土地、研究国土资源的诗文、论谈占60%。这些成果,倾注了玉厚同志对土地母亲的热爱和多年潜心研究土地管理工作的丰富情感与满腔热血。直到他担任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后仍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看了他的书稿后我在想,从政也是非常辛苦的差使,特别在前些年常常淹没在会场饭局,协调解决一大堆琐事俗事,却没有折断创作的翅膀。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人生坐标始终没有偏航,可喜可贺。《春华秋实·国土情》,没有春天的辛勤耕耘,便没有秋后丰收的喜悦。在这里我衷心地祝愿玉厚再接再厉,能够有更多的精品佳作问世。

 

  本书内容比较丰富,文章体裁多样。具体《目录》如下: 

  第一辑 诗歌、散文 

  参观红旗渠感言 

  劳动者礼赞 

  有感于国土卫片执法 

  建设美丽乡村 

  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鄂尔多斯隆重举行 

  “小飞骏”,我为你点赞——写给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志愿者 

  在康巴什婚庆公园观赏牡丹 

  农牧学校,我亲爱的母校 

  草原四季歌 

  敖包梁赞 

  喜迎奥运圣火 

  祝福北京,祝福奥运 

  汶川大地震 

  抗震救灾 

  清明节感赋 

  煤炭 

  国土卫士礼赞 

  贺新春——兼贺市国土局迁入新楼 

  南方遭雪灾忧怀 

  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奔马图》感悟 

  圣地鄂尔多斯四赋 

  石英砂 

  赞土地 

  抗击非典 

  咏雪 

  春节逛超市 

  除夕看东胜夜景 

  中秋月夜 

  晚霞 

  献给第20个教师节——为敖包梁学校和达一中敬爱的老师而作 

  准格尔油松王赞 

  响沙赞 

  我爱你,土地——写给第七个“土地日” 

  春潮涌动 

  谒成陵有感 

  第一次看黄河大桥 

  高考感言 

  人·地·情 

  感悟枯叶蝶 

  消失了那一片“绿” 

  寸土如寸金 

  “6·25”遐思 

  第二辑 论文、通讯、杂谈 

  浅析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22”,党建创新之路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体会 

  加强城镇土地经营 大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 

  建立土地收储制度的困难与对策 

  做好征地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国土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国土资源法治环境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建立适应WTO要求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实践“三个代表”加强土地管理 

  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是实现鄂尔多斯二次创业的基础 

  转变观念 学习新法 

  以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实施新土地法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了大地的丰收 

  保护耕地 强农固本——写给第八个全国“土地日” 

  毛泽东、邓小平土地问题重要论述及其在伊盟的实践 

  从潍坊耕地保护看伊盟土地管理 

  伊盟土地管理局继续教育见成效 

  “土地爷”不忘贫困户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土地管理“五法” 

  伊盟土地管理又跨上新台阶 

  土地管理部门应加快机构改革 

  抓好土地隐形市场的整顿 

  可喜的第一步——柴登乡土地管理一年见成效 

  管好用好土地,努力实现全盟粮食自给 

  谈谈加强农产品成本核算的若干问题 

  第三辑 土地效益分析 

  小麦氮磷配比试验最佳经济用量分析 

  “牧区饲料玉米开发”一九八七年效益分析 

  “牧区饲料玉米开发”一九八八年经济效益分析 

  地膜花生经济效益评价 

  玉米、小麦覆膜带田经济效益权重分析 

  栽起海红树 不用愁致富 

 

  本书的最后,作者以后记的形式对为什么出这本书以及全书的内容作了总结、说明。《后记》写道: 

  我原本没有出集子的想法。 

  工作三十多年,舞文弄墨,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连同草稿有两箱之多。单位搬迁或工作调整,办公室搬腾十来次,但总舍不得弃之。我觉得这些发黄的书稿,是我多年来钻研、探索的足迹,也是我用心血浇灌的片片“枯叶”。去年,一位同事劝我把这些稿子整理出版一个集子,既是对本人几十年学习、工作的总结,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回味与纪念。同事的一席话,让我萌发了出书的念头。 

  人上年纪总想怀旧,闲暇无事也好,忙里偷闲也罢,总想回忆过去的工作、童年的生活、失落的情趣。朝花夕拾,对往事的回忆犹如品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美味留在心间,慢慢漾开。出这本集子,一来可聊以自慰,二来也想和朋友同事们用文字来交流情感。 

  回首往事,鄂尔多斯土地管理从起步到发展,已走过三十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当我翻阅这些“老”文章、旧书稿时,我觉得她们不仅见证了我个人的经历,而且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也见证了鄂尔多斯土地管理三十年历程。历史不能忘却,追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启迪未来。于是我想,将这些文章、书稿汇集起来出版一本集子,对感兴趣的同志研究我市的土地管理工作,或许能有一点参考价值。 

  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我决定出这本集子。可书名叫什么,斟酌了好几天,想到“春华秋实”这个名。征求一些朋友意见,大家说“可以”,符合“春种秋收、收获源于耕耘”的题中要义。但报经出版社审核,该书名与之前的另一本书名重复,要求必须修改。再次考量书中大部分内容和作者对国土资源事业的情真意切,遂取书名《春华秋实·国土情》。 

  《春华秋实·国土情》这本集子是一锅“大杂烩”。入编文章大致可分三类,其中诗歌、散文类43篇,论文、通讯类28篇,土地效益评价类6篇,共77篇。入编文章中以写土地、赞家乡的稿子居多。这也是我的初衷。我曾经给自己起过一个“五土人”的笔名,即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守土护土的国土人。鄂尔多斯大发展,有人概括为“羊煤土气”,于是我的土气中又加了几分“洋气”。不管怎么说,我的这些文章,尽管写作水平不是很高,但真实地表达了我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热爱国土事业的真情实感。 

  鲁迅先生说过,写诗是跳舞,写散文是散步。我很爱诗歌,古诗和现代诗都爱。我认为,一首好诗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就像听到一首好歌那样打动人心。我多年来学着写诗,但败笔居多,入编的这些诗,也谈不上上乘之作,可谓是爱舞却舞姿欠美。但自认为是工作之余减压、放松,自我欣赏、自我消遣、抒发感情的极好方式。诗言志、诗言情,我还要说诗言我的人生轨迹。5篇散文,取材于广阔的农村,既浮想联翩,又聚焦主旨,努力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意在宣扬主旋律:“珍惜土地、保护耕地”。这是一个赤子为大地母亲发出的声声呐喊。 

  入编论文类的这些文章,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大背景,集自己多年来学习、思考及工作、实践于一体,对不同阶段的土地管理工作进行了理论探索。文章运用了许多数据和实例,对鄂尔多斯市耕地及草牧场保护、土地储备、土地市场建设、土地法制建设、构建和谐土地关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管理部门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在起步、发展、创新、完善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和特殊性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求证进一步推进我市土地管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入编文章写作的年代不同,敬请读者朋友在阅读时注意文章中某些数据、信息的时间性和现势性。 

  入编的6篇土地效益分析类文章,这是我在农业部门工作时承担并主持的农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项目成果,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获奖的项目成果。土地的农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这是我在北农大上大学时专攻的课程,她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部分的边缘学科。对土地的农业报酬理论研究,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为研究城市房地产业、工业交通业、旅游服务业等非农业项目的土地投入产出规律,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和方法原理。 

  在我出这本集子的过程中,我的老乡、老领导傅金拴同志亲自审核书稿并为本书作序,远方出版社的胡丽娟、武舒波同志和《西部资源》杂志社的齐林梅、白玉峰同志及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的张瑞、张雄山等同志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爱信达教育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春华秋实·国土情》是我的处女作,由于本人写作水平有限,不少篇目经多次修改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体谅。好在脚下的路还长,我牢记屈原的千古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

 

                                                                      (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 张瑞 刘瑶供稿) 

 

上一篇: 鄂尔多斯市顺利完成2016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

下一篇: 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