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2010年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顺利进行

时间:2011-06-16 11:12   来源:    保存:

  根据地方发展需要,2009年9月东胜区人民政府向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并逐级申报申请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申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1403公顷。根据国土资源部通知,2010年9月,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下达东胜区城乡建设用地周转指标533.33公顷(8000亩)。东胜区国土资源局随即报告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落实相关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各项制度。目前根据8000亩指标编制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2010-2013)》已经自治区国土厅组织的专家组审查,按专家组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后,2011年5月该实施规划已经得到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批复。2010年12月,东胜区人民政府向鄂尔多斯市局申请下达剩余869.67公顷增减挂钩指标,并经市国土资源局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申请转报国土资源部。

  近几年,东胜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经济实力强,经济基础扎实,城乡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且具备增减挂钩的有利条件:

  一是具备置换条件。东胜区经过两次撤乡并镇,将过去的羊场壕乡、巴音敖包乡、泊江海子乡、柴登乡、漫赖乡、罕台乡、布日都乡、万利镇、塔拉壕乡、朝脑梁乡10个乡合并为现在的3个镇(泊江海子镇、罕台镇、铜川镇),撤乡并镇后厂矿、学校、机关等用地随之合并,空出了大量集体建设用地,使东胜区具备增减挂钩置换的条件。

  二是群众积极性高。东胜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十五”以来,东胜区委政府结合实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了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的转移步伐,将生产条件差和偏远地区的农户向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目前,农村常住人口通过自然移民、生态移民、矿区移民和扶贫移民工作的实施,已由“九五”末的6.8万人减少到不足6千人,并且居住比较分散,再加上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农民有在条件好的地区居住的强烈愿望,东胜区增减挂钩工作迎合了农民需求,群众积极性高,并且东胜区能做到拆旧区农民自愿、补偿能达到标准、安置能实际到位。

  三是指标能用好。东胜区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快,城乡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从2004年开始,东胜区在借鉴以往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投资2600万元启动实施了759户2852人的格舍壕无土安置移民工程;投资1.9亿元实施了和谐雅苑1450户5000多人的移民工程;投资1.4亿元建设了1272户3810人的矿区移民安置小区;投资9.8亿元实施了田园都市4006户13783人的移民工程。我区城乡统筹、矿区移民和生态移民工作正在实施,对农民的安置有一定的经验,东胜区增减挂钩在此基础上,能够合理安排建新区农民安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比例不少于周转指标的三分之一。

  四是资金有保障。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建设,没有资金做支撑是完不成的,东胜区具备资金优势,2010年,东胜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11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118.65亿元。东胜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按“政府筹资、财政监管、项目运作、区域平衡、封闭进行”的办法,由人民政府筹集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拆旧区域的补偿、复垦工程的实施和建新区安置等。投资总金额约18.59亿元,全部为政府投资,目前资金全部落实到位。

  同时,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东胜区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通过增减挂钩实施,能够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一方面东胜区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下降,搬迁转移农民通过政府买单式培训和其它扶持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收入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居住条件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拆旧区实行土地复垦或生态自然修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发展城郊规模经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的通知》(内国土资字〔2010〕570号)精神,东胜区2010年增减挂钩项目正在顺利进行。

  东胜区国土资源局规划测绘室  马玲玲

上一篇: 鄂托克旗乌兰镇国土所以五个“统一”维护群众利益

下一篇: 东胜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